张伟强同志系我院政法系教授,长期从事高校德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近几年来,主持完成省级及以上课题4项,参与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项,在《中国德育》、《思想教育研究》等专业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2008年4月他的科研成果“高校德育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经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鉴定为省内领先水平,并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专著《大学德育人际环境论》获湖南省第13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出版资助。现将其有关成果简介如下:
一、内容提要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论》一书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特点,并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本质与社会本质。以德育主体的交往对象来解构德育人际环境系统,分析德育人际环境的构成要素、结构与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特征。为了体现德育人际环境的自主性,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形成问题和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功能,提出了德育人际环境建构的原则与途径。最后,提出德育人际环境建设需要有制度作保障,要加强德育人际环境管理。该成果应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结构——功能的方法和实证主义的方法分八个部分来阐述德育人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视角新颖、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思想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创新之处
1、该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大学德育本质上是一种育人之德和成人之德,大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神圣事业。张伟强同志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看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高校德育人际环境是指高校德育既立身其间又受其制约的人际关系环境,它既是德育所要依凭的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是德育所必须正视并要加以建设的重要内容。人的独特性不止在于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不止在于外在的行为和实践,更在于将内在的思想与情感和外在的行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2、该成果不仅对大学德育环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且对大学德育环境的内部核心环境—-大学生人际环境进行了较深刻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前有不少关于德育环境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但是这些研究只关注德育环境,却没有解决德育和环境影响的差别问题,环境是怎样影响人的发展和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同时,德育界重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研究远甚于重德育人际环境的研究,对德育环境的认识也不是很完善。
3、该成果以大学德育模式的场域选择与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启示为主要依据,具有相当的准确性。主体性德育要真正体现其理论的价值追求,应以人际环境为主体性的德育场域。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塑造完美的人格。把主体性德育建立在人际环境场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大学德育现实特殊性的要求,更是主体性德育自身特点的要求。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最后,社会资本理论有利于形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环境理论,能弥补目前研究中的德育环境功能——结构失衡现象。
4、该成果的效益性主要如下:
⑴、该成果不仅对大学德育环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且对大学德育环境的内部核心环境—-大学生人际环境进行了较深刻的阐述,丰富了大学德育理论,有助于当代高校德育科学体系自我完善。
⑵、根据马克思主义人际环境的理论,高校德育离不开人际环境,人际环境制约着高校德育,高校德育又作用于人际环境。大学生人际环境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张伟强同志把高校德育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关系理论应用于德育实践中,增强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助于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开发大学生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