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丹,女,中共党员,1996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2014年考入湖南省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政治觉悟高,201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多次荣获校内奖学金,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
2018年6月顺利毕业,并志愿前往喀什地区疏附县下辖乡中学支教。工作中,担任学生自律督察委员会主席,组织过多次大型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次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称号。2018年6月毕业以后志愿支援边疆教育,现就职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下辖乡的中学工作。
她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曾担任学生自律督察委员会主席,201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荣获校内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称号。她在支教期间奋勇争先,担任年级组组长,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2019年6月荣获县优秀党员称号,2020荣获抗疫优秀工作者称号,2021年在党史知识竞赛中荣获县三等奖。从树立教育初心,到远赴边疆支教,再到战疫逆行,她始终心怀温暖,在奉献和担当中书写别样青春。
立志教育,她是一位追梦青年
周一丹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关爱留守儿童、非遗传承和三下乡支教活动,“三尺讲台”逐渐成为她向往的职业,一个“教师梦”慢慢发芽。2018年3月,周一丹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希望伴着迷茫。一条招募赴新疆喀什地区支教者愿者计划的通知犹如前行路上的灯塔,照亮了她前进的方向。大学四年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梦”现在可以有一条很清晰的道路去追逐了,她毫不犹豫,郑重地递交了志愿书。2018年8月,她说服了父母,背起行囊,离开了可爱的家乡,前往离家乡4500多公里、位于新疆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喀什噶尔绿洲上的疏附县。
立足讲台,她是一位优秀教师
为边疆地区的孩子们切切实实、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情,周一丹把这当作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初到学校,她被安排任教语文课,面对不是自己所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她开始了新的挑战。她不断地向同事请教、查阅相关书籍、浏览相关学习网站,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授课风格,一节又一节,她慢慢地成为了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的认可。三年支教时间里,开展了300余场次家访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开了600多场次的家庭课堂,为有特殊需求的同学们送教上门。这三年,累计承担授课任务2000余节,总授课时长约1000小时,完成教案300余篇,3次荣获校优秀教师称号。
细心呵护,她是一位知心姐姐
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周一丹一边钻研教学技能,一边在用爱心呵护孩子们。学校都是走读生,孩子们自己往返学校和家之间,细心的她发现那里的孩子缺乏的不仅是良好的教育环境,还有父母亲人的陪伴与关爱。她开始逐一和学生们谈心,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和其他生活情况。看到心情低落的孩子,她总是第一时间去关心;看到有孩子还伴随着季节的变换,她倾尽所能,让孤独的孩子们感受到爱和温暖,让他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的付出与真心也换取了家长们的肯定与孩子们的爱。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带领其他老师一起组织学生们排练红歌、小品和舞蹈等活动,与学生们携手成长,帮助他们开拓视野,让能力不足的学生建立了信心并有了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一切努力和关心化作学生的感恩、家长的感谢和学校的认可,周一丹于2019年荣获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战“疫”逆行,她是一位共产党员
2020年疏附县新冠肺炎疫情愈发严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一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她化身搬运工,参加隔离点布置工作,跟着男老师一起搬床板、移桌子、铺被子;她化身资料员,负责档案整理,报送每日总结的材料和收集困难群众诉求。因接受隔离的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的农民,他们最担心的是如何照顾家里的牛羊,为此,她当上了“交通员”每天逐一敲门入户,穿梭在农户家、隔离人群中、相关部门和负责人中,传递“你的经验很管用,牛羊都好啦”、“家人都好”、“反映的情况很快会落实”等各种信息,日复一日,暑假40多天,她坚守在抗疫一线40多天,温暖了民众,擦亮了党徽。2020年9月获中共疏附县委教育工委颁发的抗疫优秀工作者荣誉。
援疆无怨无悔,生命因援疆而精彩。在疏附支教,周一丹的事迹被收录到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撰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事迹(第二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系列丛书)》,题为《以爱为梦,为祖国边疆可爱的孩子们扎根边疆 ——邵阳学院陈小磊、周一丹事迹(https://www.hnsyu.edu.cn/xyxw/xydt/201912/t20191211_97735.html)》。一路走来,她坚守教育初心,选择在最好的年纪,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现在的她回到故乡,依然选择了自己最爱的教育事业,继续追寻教育之梦。
刚开始走上讲台给新疆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自述
用心教书,温暖孩子
我们的工作安排在疏附县下面一个乡里的中学,任教七年级语文科目,同时兼任这个班的辅导员。尽管在临行前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情况的打算,可来到教室,看见一屋子高鼻梁、大眼睛的维吾尔族、各少数民族的学生时,还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不仅仅是思路的改变,更是人生阅历的丰富。
疏附地处南疆最偏远的地方,这里闭塞、贫困,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基础薄弱。尽管孩子们都个个长得非常漂亮,也很聪明,但是学习不主动,非常懒惰。在这些孩子的脑海中,压根底儿就没有写作业这个概念。由于家长观念的落后,这些孩子上课是想听就听,回家基本不写作业。面对这种现状,我绞尽脑汁,拿出各种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想出了各种办法,一一化解了这些难题。
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教科书坦然的走进了教室,孩子们既惊奇又兴奋,用不太熟练近乎蹩脚的普通话,大声喊道:“老师好!” 。我的心没来由地哆嗦了一下,一股别样的感情涌上心来。或许是我太喜欢这些孩子们了,这些孩子和我在一起,分外亲热。我看见他们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也非常喜欢。
新疆娃儿的汉字名字都是长长的,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下子要记住这几十个孩子的名字,可是件头疼的事情。我就琢磨着,当务之急能有什么好方法,在最短的时间记住这些名字就好了。正着急的时候,看见办公桌上放了一摞纸,于是我让可爱的学生们都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贴在桌子上,这样我就算是初步的认识他们了。
民族孩子上课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有举手抢着回答问题的;也有没等我点名,主动跑到黑板前来写的;在用汉语表达不清楚时,甚至手脚并用比划起来,非常可爱。只要想起孩子们,我的心中总是幸福满满的。就在我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同时,问题接踵而来。由于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从而导致孩子从入学那天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为了给孩子们减轻学习负担,周末尽情玩一玩,我只是象征性少少的布置了简单的抄写作业。周末结束,回到教室,我整个人都蒙了——全班只有不到一半同学完成了我布置的那么一点儿作业。我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完不成作业,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却在这里发生在我眼前。当时我气极了,把小棒在讲桌上敲得叮当响。这些孩子居然一个个像没事人一样,无所谓的很。一节课不欢而散,草草结束 。课后我向当地老师了解到,维族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要求,找家长来学校面谈,肯定不起作用;孩子放学没人接送,来回自己走,考虑到放学回家路上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占用放学时间留他们;更不能打、骂、体罚学生。晚上回到宿舍,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像这么下去,后果简直不敢想象。躲避不是办法,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着孩子平时天真可爱的样子,我知道现在不能急,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讲究方法,想课堂40分钟要质量。想到孩子们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堂解决!要知道这个决定对任课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份工作量,课前要做足庞大的准备工作。每天下班回到寝室,我总是泡在网上、书本上查资料,自己设计习题,尽量让每个知识点都变着花样的呈现在练习中。有重点、有变式、有创新,还要有新意,要让孩子们感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对孩子们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多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尽量少的安排书面作业,让他们把作业尽量课堂上完成。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气氛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