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次拜访的人而言,李巍的画室并不易找。在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内曲曲折折拐几个弯才能见到那栋老式安静的教学楼,李巍的画室就在楼上。但对于作画的人,这里不失为一个好地方,偏居校园一隅,远离尘嚣。碧色邵水从脚下弯过,青山和楼宇各以自己的姿态远远近近地散落在视野中。画室内,画案占据了大半空间,笔墨等器物均以画家最熟悉的方式摆放着,电脑播放着音乐,伴着袅袅的茶香。
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巍留着及肩的头发,两鬓染霜,颇有艺术家不羁的气质。自幼在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李巍于美术和音乐有着过人的才气。1990年,他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回到邵阳执教,曾任邵阳学院艺术系副主任、艺术设计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市美协副主席,邵阳学院教授、湘西南民间美术研究所所长、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艺术设计系学科带头人。
李巍总说自己是个平凡人。事实上,他绝非平庸之辈。他是邵阳学院最快评上教授的副教授,也是邵阳地区第一位美术教授,多次参加国省级画展、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发表论文,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无怪乎有人赞其为“学者型”画家。
细观李巍本人,或许不难理解他所谓的“平凡”。平平淡淡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他最钟意的那方印鉴所刻:平淡是真。因而,在一片诧异声中,他推掉了令人称羡的行政职务,藏身于艺术,每日在画室里消磨时光,或尽情挥毫,将情感宣泄纸上;或闲坐默想,随音乐浮思联翩,“管他春夏与秋冬”。平日里喜欢开点善意的玩笑,践行着轻松的生活方式,即使在学生面前也慈爱多过严厉。他戏称自己的“官途”已经“到头”,再做下去也没太多意思,倒不如将时间精力花在绘画上,“画画是永无止境的,可以不断取得突破。”李巍如是说。然而,即便面对自己最爱的绘画,李巍也显得有点“散漫”。和众多画家一样,他对自己的绘画艺术要求甚高,不仅要掌握绘画之道,还苦练绘画之术,以求道术的统一。但他从不勉强,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只是任凭自己发挥,将绘画当作一种生活状态,享受整个创作过程,乐在其中而不知倦。
这种“散漫”的心态不免让关心和赏识他的人为他着急,但他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真正了解他的人或许能看懂,李巍的“散漫”只是一个“幌子”,是他崇尚自由和达观知命的心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刚走出校园时,李巍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在学校任教、开美术班、办广告公司,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顾命地拼搏。但突如其来的生死别离和身边人的宦海沉浮让他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悟,他开始关注心灵的自由,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对李巍影响颇深,他向往并体验着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无论绘画的构图立意还是笔墨技法,李巍都力图突破现有限制,在对传统的传承中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以期有所创新。从其早期比较正统的墨色凝重、注重以线造型的山水画作到如今吸收西方绘画技巧、色彩丰富莹润、更注重线面相结合的新画作,每一幅画,李巍都力求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观者不仅可以发现李巍技法的日益纯熟,也能体会他心境的变化和他对人生的理解,并为他的真情所打动。
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几乎是所有艺术家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总要放弃一些东西。李巍也有理想,但在人生中多次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时,李巍没有抛开一切,去北京进修时如是,更好的单位伸出橄榄枝时亦如是。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责任。生活中,他扮演着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我不是一个人在活”。另一份责任则源于他对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个系是从我手里创建起来的,它就像我儿子。”李巍将艺术设计系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也正因为这些牵绊,李巍说自己仍然是个平凡人,成不了大事。有着身体的不自由,同时有着心灵自由的追求,“我这人是不是很纠结?”李巍偏着头率真地问道。
(朱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