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院要闻 邵阳学院新闻网 >>邵院要闻

青春记录之六 | 《竹刻探索之旅》、《被偷走的七月》、《予我九天光阴 我必不负此行》

来源: 时间:2016-11-01

竹刻探索之旅

邵阳学院宝庆竹刻非遗文化调研团 刘雪

 

2016年的夏天,是值得被铭记的,艳阳高照与电闪雷明也觉得不冲突……

这个暑假是我大学中的最后一个暑假,作为艺术设计系第十届团总支副书记,又对于一个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我来说,很高兴,也很荣幸,同时也是一份责任。作为艺术设计系宝庆竹刻调研团的团长,在指导老师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了解宝庆竹刻的发展历史渊源、现状、制作流程及工艺特色等,以达到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弘扬宝庆竹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其推广宣传,扩大其市场,寻找传承人为目的。

76日全院举行暑期三下乡出征仪式,院领导老师讲话,到最后的校党委书记陈书记亲自授旗,当我拿着那面沉甸甸的红旗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心里稍微还是有些紧张。毕竟自己是第一次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我但任着我系第十届团总支副书记一职,参加这次三下乡的队员大多是学生会团总支的干部干事,所以我很快和我的队员们熟悉起来。稍后,我们一起去明德楼前合影,橙色的志愿服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院的志愿者们都纷至沓来,我觉得能成为其中一员很光荣。

710日,我们团队如期出发了。我们这次调研的题目是宝庆竹刻,在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宝庆竹刻的传承人――唐文林老师,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宝庆竹刻的历史渊源以及现状,我们对宝庆竹刻有了初步的了解,稍后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我们都觉得很震惊,因为一屋子都是宝庆竹刻原材料――竹簧皮,通过团队实地考察、专访艺人得出的资料可知:早就在2006年是成为非遗文化遗产的宝庆竹刻,却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目前现在邵阳从事竹烙刻创作的艺人寥寥无几,目前仅存唐文林老师一人在坚守着宝庆竹烙刻这项民间技艺。

市面上的竹簧皮也资源短缺,也要从外地运来,如江西省等地。唐老师便需要花高价收藏储存大量的竹簧皮,他的妻子还开玩笑说这辈子我们俩的工资就是这一仓库竹簧皮啊......

我们跟随唐老师来到了邵阳县岩口铺镇,来选取适合雕刻的竹子,唐老师也顺便来写生。唐老师告诉我们,在竹子的选取上,要选择端午以后的竹子,冬竹是最好了,不能选择春天的竹子,因为糖分高,容易生虫。在竹子的年龄上,要选择三到五年的竹子,不能是太老的,也不能太嫩。宝庆竹刻艺人必须具有高度识别各种竹子的眼力,才能挑选出适合雕刻的竹子,这也是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啊。

我们还参观了制作宝庆竹刻的竹艺厂,接待我们的是一个老厂长,杨屹楼厂长,杨厂长表示自己也开这个竹艺厂好多年了,经过唐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这个厂子是制作宝庆竹刻器形的一个厂子,我们观看了杨厂长制作器形的全部过程,队员们有的拍照片,有的拿笔记录,有的用摄像头记录,虽然天气炎热,虫蚊叮咬,我们都很用心的记录这一过程。这个竹艺厂虽然简陋,但是从这里却生产出一件一件精美的宝庆竹刻工艺品。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总有人在最简陋的地方,用最勤劳的双手,制造出最美的东西。器行也是重要环节,但是据了解,器行制作的艺人也逐渐减少。

实际上,现在宝庆竹刻最缺乏的是制作竹簧器型的艺人。目前制作竹簧器型的艺人有杨屹楼、胡培远、余进田、唐朝林、杨兴龙、陈胜益、胡光荣、姚中发,这些艺人中最年轻的姚中发也有48岁了。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跟着唐老师的步伐来到了邵阳市郊区的一个公测,墙皮脱落,砖瓦裸露,房顶露天,环境艰辛。即使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速度太快,可制作宝庆竹刻的每一步都是离不开伤痕累累的双手。制作宝庆竹刻艺人杨屹楼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宝庆竹刻工艺品。

我们还观看了唐老师制做宝庆竹烙雕刻的全过程,唐老师通过打磨初胚,画稿,雕刻,上墨,清洗,烙,上油,通过这些步骤,做出了一个宝庆竹烙雕刻成品,其间使用了各种专业的器具,专业的技法,层层叠加,才制作出一件宝庆竹烙雕刻成品。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的制作之繁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不管对古人,还是今人。团队成员也努力记录这一过程。

在唐老师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了他大大小小的奖章。这奖章的背后在我看来是一种默默的坚守。一个宝庆竹刻艺人二十多年的寂寞坚守。唐文林老师告诉我们,他会一直坚守,直到生老病死。

竹烙刻在质地坚硬的主材创作,要表现出国画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的效果,难度是很大的,需要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要求作者就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包括对美的感受人会死和表达的能力外,同时还要有较高的雕刻、烙绘技艺。

走访了很多邵阳的文化店铺,但是对于宝庆竹刻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店铺,我们只发现了一家,那就是唐老师所在店铺,据唐老师告诉我们,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在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宝庆竹刻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我们为之震撼,佩服。我想非遗之所以称之为非遗,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那样的存在。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坚定的信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信仰,精神力量的支撑难以振兴。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文化富有的民族,才能真正的不被打到,生生不息,欣欣向荣。虽然贫苦的生活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必须有属于自己内在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人生。

这次三下乡带给我的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没下乡的时候从未想像过在自己的生命中还能有这样的瞬间,我们每天行动着思考着也累着快乐着,我觉得这才是生命的需要,比起书本,课程,你人生的这些瞬间才会显得弥足珍贵,也很感谢团队让我有这样一次机会,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闪闪发光的人格,他们促使我慢慢成长,变好。这些美好我会都牢牢记着,并带着他们继续前进,有关执着,有关善良,有关有关坚韧。

715日我们安全返校,这次调研给了我有很多感受:首先作为队长,我衷心的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禹老师,其次,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将近一周的调研期间,他们都非常努力,每个人都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拍摄,记录,新闻稿件,微博每个成员每天都要做好这一系列的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一个团队就是一家人,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能做出表率来带领我们的团队继续前进。

三下乡的脚步还在继续,不到最后一刻我不会放松的。从我自身而言,我觉得三下乡虽然辛苦虽然累,可是我也收获着,感动着,被唐老师那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感动,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美好的品格,我想,三下乡的意义很多时候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是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在于你与那些拥有美好品格的人精神上的共鸣,在于贡献。

这是一次美好的心灵旅程,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希望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勇创佳绩,谱一曲三下乡的新篇章!在我们的努力下。希望更多的国人认识到,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将义不容辞的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去。

宝庆竹刻将永远不ENDING! 艺术设计系2016暑期三下乡宝庆竹刻调研团的脚步还在继续……


 

 

 

被偷走的七月

邵阳学院赴大祥区雨溪镇“童梦启航,暖心花甲”爱心服务团 陈宇宁

 

牵着一份依依不舍,提着一篮馨香的小诗,带一朵宋词的婉约,踏着韵脚,嗅着一路花香径庭的芬芳,以最优雅的步伐,缓缓步入七月的门槛,推开七月的心门,让我惊喜万分,一所种着向日葵的唐四完小,那开满一地的花香,扑鼻而来,醉人心怀。

跟着拥有灿烂阳光的七月,我系迎来了2016年赴雨溪镇唐四完小暑期三下乡“童梦启航,暖心花甲”爱心义务支教活动,给那些孩子们做心灵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除爸妈以外另一种爱,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的世界,让他们不再孤单。同时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我也受到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经历了一场爱的享受。

记得第一次来到唐四完小的时候还是2014年,一晃两年过去了,两年来给我的感受太多太多。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看着破旧不堪的教学楼,看着坑坑洼洼的操场,我心中感到非常惊讶,竟还有如此落后的教学环境,当我看着孩子们脸上一张张特别欢快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落后的教育环境没有打消孩子们对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期待,对自己的肯定。

有一个女孩子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她有着一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儿老是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细致乌黑的长发,常常披于双肩之上,略显柔美,有时松散的数着长发,显出一种别样的风采,让人新生喜爱怜惜之情,黝黑的皮肤犹如快成熟的桑梓,大大的眼睛一闪一闪仿佛会说话,小小的红唇与皮肤的黑色,更显分明,一对小酒窝均匀的分布在脸颊两侧,浅浅一笑,酒窝在脸颊若隐若现,可爱如天仙。从校长那得知,她家里就她一个孩子,爸爸发生车祸去世了,妈妈早已改嫁,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对于家庭的教育少之又少,奶奶也没读过书,家里除政府补贴之外就是靠奶奶做点农活维持生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在学校成绩非常好,在家更是孝敬奶奶的好孙女。

经过一个星期的支教,我和孩子们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我和她也建立非常深厚的友谊,一下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聊天,非常开心,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也积极主动但不喧闹,小女孩也特别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支教过后我决定送她回家,她也特别开心,在回去的路上,我和小女孩跑跑停停,我一路上在后面追她,叫她不要跑小心摔跤,她并没有说我是她支教老师而听我的,还是一路小跑,边跑边说:“你来追我啊”,可能是小女孩太高兴,也可能是小女孩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想释放自己。快到她家时,小女孩突然脚步放的很慢,我跑过去问她怎么不跑了,她说到家就要和我分开,不知道我还会什么时候再来,我顿时鼻子一酸,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原来分离是这种滋味,特别难受,但是我还是跟她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更多机会一起玩耍的,并叮嘱她好好学习,孝敬奶奶。我看着她回到自己的家里,然后准备走的时候,却听到了她的声音:哥哥再见!我猛地回头看到她站在门栏上对我挥手告别,我顿时眼睛朦胧,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当我擦掉眼泪更她挥手告别时,看到她也在擦眼睛,我真的好想好想和她不告别,我告诉自己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再见的,我心里许下承诺一定还要来看望小女孩。

七月,注定了是离愁的日子,或许,离别时,你可以微笑着挥挥手,而那刹那间的心痛,是否可以做到毫不在乎?曾经的种种是否也会成为你心中的一种牵挂?落花不是无情物,繁花散尽时你是否也会满心凋零?看庭前话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别离时,你是也能做到那去留无意的洒脱?我答:做不到。

对于我暑期三下乡爱心支教并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仅仅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多的是收获一份情感,一份难能可贵的真情。虽然暑期三下乡爱心支教活动结束了,七月的美好也被偷走了,但是八月还会来临,八月和七月一样精彩美丽。我坚信我一定会去找她的,而且很快,时间流逝,愿我们的情感不变。

 

予我九天光阴 我必不负此行

邵阳学院赴大祥区雨溪镇“童梦启航,暖心花甲”爱心服务团 欧阳晓超

 

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桃符更新。又是一年三下乡,今夏的荷花开得格外绚烂,翩跹的蝴蝶在花丛中舞蹈,歌声随着微风飞出车窗。是理想,是期望。整齐的着装,稚嫩的肩膀,背上风尘仆仆沉沉的行囊,踏上征程。11大学生志愿者,11颗年轻跃动的心。这是一片撒播知识肥沃的土壤,更是一座奉献青春圣洁的殿堂。磅礴大雨,炎炎烈日,都似逶迤的细浪。唐四之行,怀揣着同一个志向,紫藤萝扶沿而上。青春绽放如火的光芒,这是邵阳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大祥区雨溪镇“童梦起航,暖心花甲”爱心服务团。

第二次三下乡我依旧是一名通讯员,能够再度担任通讯员既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责任。也许在别人看来我对于通讯员的工作早已轻车熟路,但其实我心里也在害怕,害怕看到这些留守儿童我无法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他们最纯真灿烂的笑容,关爱空巢老人时我不能用文字描述好他们最真实却不为人知的生活,更甚至作为支教团队的一员,我除了用文字以外还能用什么来接近那群可爱的孩子,那些善良的老人?这十天,感触良多,不是在文字上有所突破,而是内心更加饱满,难过、感恩、不舍在离开唐四的那一刻涌上心头,这九天也将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情系孩童,心手相牵

当怀抱还未温暖、父母却又早已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原本该是呆在父母身边撒撒娇,耍耍脾气的童真时代,他们却因父母外出谋生而变得羞涩腼腆,而家里的老人独自在家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这就是唐四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爱心服务团在经过调查之后,决定通过此次三下乡义务支教给唐四的孩子们开展梦想系列课堂,希望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梦想,为实现梦想奋力向前。

观影树梦想,职业介绍、性格分析,课堂上同学竞争激烈,师生相处融洽,让我们所有的成员都格外的喜欢这些孩子。有些孩子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让不少志愿者都惊叹不已。我们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梦想,分享梦想的理由,“我想成为一个宇航员,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星球。”,“我想当一名治疗肺癌的医生,治疗所有患肺癌的患者。”孩子们的梦想可爱而真实,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心酸,心酸他们没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所以我们想帮助他们。我们根据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制定了一份梦想规划,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未来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短短几天的支教,我从孩子们身上感受到很多,坚强、懂事、照顾比自己小的同学。我也从孩子们身上学会了很多,乐观,坚韧,永不放弃。希望我们的行动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重视,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关爱与照顾,也很可能改变了他们一生。

 

关爱孤寡,爱随心行

用青春点燃夕阳情,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寡老人的问题,但我们希望可以尽一些绵薄之力去温暖孤寡老人,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在团队经过商议后,我们分组来到了唐四村的两户孤寡老人家,给老人做上一桌温馨的家常菜。同他们的聊天中,他们的言语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孤寡老人的痛苦与孤单,他们同样需要大家的关心,大家的呵护。孤寡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那颗热挚的心来温暖老人心底的那块“寒冰”,让老人们的生活多一些鲜活的色彩,少一份忧郁。

老人,他们也曾年轻过。年轻人,我们也将老去。善待老人就等于善待自己。在唐四村,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以前在课堂上或是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且我们希望通过关注孤寡老人爱心活动,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得到继承得到发展。邵院学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肩负起一种社会使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建设。

 

扬帆起航,展望未来,放飞梦想

扬帆起航,总结过去。三下乡这短短的九日,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入家庭与个人,了解到唐四村的风土人情与社会保障的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在外谋生的青壮年的努力,现在基本每一户人家都能过得上温饱的日子。而政府对教育的扶助,新学校建设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定的实惠。

展望未来,眺望前方。孩童的教育、生活、思想在当地经济的进步正逐渐进步。未来的唐四是属于他们新生儿,建设美丽唐四是当地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唐四的未来,孩子的未来,更将在民生的发展中充满希望的曙光。

三下乡结束了,但我的公益之路从未停止。我希望我还能再来唐四,再来看望那群可爱的孩子和那些善良的老人。我期盼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离梦想越来越近,老人们多些陪伴少些孤单。谢谢你们,让我今夏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