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那唐僧来了,你且去给我将他抓来,闻得吃了那唐僧肉可长生……”伴随着古朴浑厚的唱腔,口哨声、吆喝声、马啸声时而一同作响,时而此起彼伏。不到一米宽的布袋戏舞台上,两个木偶上下翻飞精彩对战,场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7月6日晚,一场原始古朴的布袋戏表演在我校李子园校区办公楼二楼报告厅上演,75岁高龄的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章正在为学生们表演《西游记》中的《青龙山》选段。
当晚,受文学院之邀,刘永章来到李子园校区办公楼报告厅进行作品演出,文学院曾方荣书记、龙钢华教授、吕俭平博士等领导、老师来到现场观看演出,大批留校学生及周边居民也慕名前来。刘老钻进用邵阳蓝印花布制作的帷幕里,在高不到1.5米宽不到1米的小小舞台上进行表演。在他的手掌控制下,各色布袋戏木偶一一登台,观众屏气凝神关注着小小舞台上木偶的一举一动。
突然,只见一个木偶现了原形化作一条蛇与其他木偶打斗起来,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蹿下跳,打得难分胜负。听着粗犷的台语配合布袋戏木偶灵活的挪转腾移,台下掌声一波接着一波,不时传来阵阵惊叹声。
虽然报告厅内开着空调,但一场表演下来,刘老早已是汗流浃背,脸色通红。不少学生感到十分好奇,乘着中场休息来到后台向刘老咨询。“你看这些锣、钹呢,它们都是通过机关固定在板凳上的,表演的时候用可以脚带动。还有这个哨子,它叫‘嗓子叫’,是用猪骨头制作的,里面的膜是将猪油冻过后,取最上面的那层膜制作而成的。表演的时候可是手脚口全部都要派上用场呢!”一手擦着汗,刘老一手掀开表演的布帷热情地向学生们介绍。
休息十分钟后,刘老接着为大家表演以唐朝捉拿薛刚为背景创作的《泗水拿刚》。表演过后,刘老接过现场工作人员递来的水喝了几口,开始为大家介绍他的木偶。“这个布袋戏从表演到制作有有讲究,比如说这个木头必须是立秋之后的树木,最好是用银杏树,其次是樟树。”他说,经历了雕刻、上彩、上清漆、打蜡、粗布打磨,才有现在这样的成品。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这种‘活’的木偶的。首先,要把人偶的内部镂空,然后再雕刻外部。
说着,刘老转过身,从行李中拿出一个脸部画有黑色花纹的人偶向大家展示,并将手指放入木偶镂空的身体中操作。在他的熟练操作下,木偶头上的两个眼睛栩栩如生地转动了起来,观众不禁发出啧啧赞叹声。
邵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吕俭平研究地域文化与传统多年,他向大家介绍,布袋戏最早起源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湖南西南部、台湾、福建等地都可见到,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在湖南,主要流行的表现形式是单档布袋戏,即只一人完成整个表演。从第一代传承至如今的第十八代,历经四百多年,仍然保持了这种原生态、淳朴的表演形式,非常可贵。
(陈贻贵 张思琴 李少坤)
另,关于邵阳布袋戏的详细介绍,可见《邵阳布袋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