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 宁立伟
(2025年9月10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第41个教师节的温暖节日里,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热烈而庄重的邵阳学院2025年新进教师入职仪式。我代表学校党委对各位新教师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从今天起,你们将肩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后浪先锋。祝贺你们、祝福你们、祝愿你们,在人生这一崭新的航程中蓄势发力,扬帆起航!
在此,我想就如何在教育事业中铸教育家之“魂”,立大先生之“志”,谈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增强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
1.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中,深刻领悟高等教育的政治责任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从延安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一批重点高校服务“两弹一星”等国家战略;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恢复发展助力经济腾飞,到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始终与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对于新进教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的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在为党凝聚青年力量、为国家培育未来栋梁。当我们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强国一代”的青年学子,我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参与,是其他职业难以替代的崇高使命,更是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独有的光荣感所在。
2.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全局作用中,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推进共同富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新进教师而言,这意味着我们的科研方向、教学内容、育人实践,都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无论是选择研究课题,还是设计课程体系,都要思考“是否服务于国家急需”“是否能培养出堪当大任的人才”。当我们带领学生攻克一项技术难题、完成一项社会调研、参与一项国家项目时,我们不仅在推动学术进步,更是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种“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参与感,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感的最生动体现。
3.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深刻体会高等教育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今天的学生,是未来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度重合,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社会风貌和发展方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是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守护者,我们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场;我们的实验室不仅是科研的攻关地,更是创新精神的孵化池;我们的办公室不仅是答疑的场所,更是人生困惑的疏导站。我们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扎实的学识功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用高尚的师德风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当看到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从迷茫走向坚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小我”走向“大我”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立德树人”这份责任的重量与温度。
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自觉树立奉献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情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为何要加强、建设什么样的、如何加强”等根本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最终凝练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六大方面的教育家精神,构成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精神灯塔和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我们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
1.涵养奉献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境界”,筑牢“大先生”思想根基
“大先生”之“大”,首先在于思想境界之“大”、政治立场之“坚”。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老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好“四个相统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教育信仰。要强化理论武装。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上才能坚定不移,意志上才会坚忍不拔,行动上才能持之以恒。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熟练掌握科学育人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要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要把家国情怀融入乐教爱生的具体实践之中,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师生共同书写立志报国、甘于奉献的人生乐章。
2.锤炼奉献高等教育事业的“大智慧”,提升“大先生”育人能力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锤炼教学基本功,做“会讲课、讲好课”的课堂主导者。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但“会讲课”绝非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需要系统化的设计。要提升教学设计能力、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施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成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要强化科研指导力,做“引方向、助成长”的学术引路人。科研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抓手。要立足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兴趣特长,帮助其精准定位研究领域,从文献研读中梳理关键问题,在学术交流中捕捉创新点;还要传授其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基础技能;更要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自身的学术热忱感染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要增强跨学科融合力,做“能跨界、会整合”的创新推动者。当前,学科交叉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学习相邻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同时,要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学习掌握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效率。
3.厚植奉献高等教育事业的“大情怀”,彰显“大先生”育人温度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要心怀大爱,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温暖传递者。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的传递。这种爱不是泛泛的温情,而是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深厚情怀。我们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把他们的成长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让教育真正成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神圣事业。要秉持公正,做“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公平践行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必须坚决摒弃任何形式的偏见与歧视。无论学生来自何方、成绩如何、性格怎样,都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机会。只有营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被期待,从而激发出最大的学习潜能。要坚守初心,做“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纯粹耕耘者。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高校教师更需保持教育者的本真与定力。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精力集中在三尺讲台,把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以超越功利的教育追求,涵养“大先生”最可贵的精神品格。
三、不断强化迈入邵院门就是邵院人的归属情怀,切实在邵院教育事业发展中当好邵院人、办好邵院事、铸就邵院魂
在一代代邵阳学院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中,我们以智慧与汗水铸就了“扎根三湘大地、服务地方发展”的精神丰碑,留下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宝贵财富。当前,学校正坚定不移贯彻“三三六”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为本、以师生为本、以务实为本“三为本”发展理念,锚定“三步走”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六大工程”。作为新加入的邵院人,你们要深刻理解学校的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青春和智慧书写属于新时代邵院人的奋斗篇章。
1.要致敬前辈,做“见贤思齐”的邵院人
老师们,经过刻苦攻读与激烈角逐,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邵院的一员。从踏入邵院校园的那一刻起,“邵院人”便成为你们共同的荣光。六十七载薪火相传,邵院无数老教师扎根讲台、深耕教育,用青春与智慧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学校二级教授,文学院原院长龙钢华,北师大文学学士、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是我校乃至我省高校中文专业创建以来,第一个正式受邀登上哈佛大学学术讲坛的学者,也是邵院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学者,龙院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混日子的,是来干活的,来奉献的”。农林生态学院罗熙老师自1999年突发视神经萎缩以来,尽管深受眼疾困扰,却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他坚持口述教案,让妻子帮忙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反复打磨,为学生送上满满的爱心大课。二十多年来,他指导了百余名学生成功考取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学校还有一批扎根多年的老教师,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育人使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他们的故事正是无数邵院人的缩影。作为新时代的邵院人,新教师当秉承“见贤思齐”的精神底蕴。既要以老一辈教师的坚守与情怀为灯塔,也要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用教育初心照亮职业道路!
2.要融入发展,做“校兴我荣”的邵院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南开大学首任校长张伯苓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发出“爱国三问”,如惊雷般震响了无数青年的赤子之心。而今,这声声叩问穿越时空,在邵阳学院的校园里激荡回响——“你是邵院人吗?你爱邵院吗?你愿意邵院好吗?”“爱校三问”化作新时代邵院人的精神淬炼,将家国情怀与教育使命深深镌刻在校园每一寸土地上。六十七载光阴,邵院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是奋斗者的勋章,无数邵院人用青春与智慧浇筑了邵院的荣光。他们如春雨般将“爱校如家”的信念浸润心田,让“校荣我荣”“校兴我荣”的坚守化作旗帜高扬。文学院胡克森教授,以“几十载春秋深耕学术”的执着诠释教育家精神,用一生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师者风骨。这位北大毕业的老先生,虽于2013年退休,却以“退而不休”的姿态继续耕耘在科研一线,以“五缘文化”研究为支点,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学术支撑,成为青年教师学术道路上的领航者。在职期间,他两度斩获国家社科基金;退休后,又以“老骥伏枥”的劲头再获两项国家级课题,其中上周刚刚公布的2025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更是其学术生命的有力写照。还有刚才发言的老教师代表聂俊飞,年轻有为,刻苦钻研,科研教学成果丰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基金各1项,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了10余项专利授权,去年,主持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口重大研发项目,进校经费650万元。学校还有很多像胡克森这样的老前辈,也有很多像聂俊飞这样的青年教师,以“校兴我荣”的信念,默默耕耘,春风化雨,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如今,我们既要以“爱国三问”叩问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浪潮;也要以“爱校三问”锚定使命,让家国情怀成为教育的底色。
3.要奋勇担当,做“传承创新”的邵院人
六十七载春华秋实,邵院始终以“明德求真,共生超越”的校训为精神根系,如同雪峰山下倔强生长的古木,在传承中汲取大地的养分,在创新中破土绽放新芽。“共生超越”四字,绝非纸上谈兵的口号,而是邵院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扎下的深根,从实验室到田野,从课堂到产业,邵院人正用行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传承与创新共舞”的时代答卷。电气工程学院与重庆大学共建的“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以破竹之势冲刺国家级平台建设,为电网安全注入科技新动能;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智库声音在省委书记案头回响,《我省民营企业家的“烦恼”及破解之道》从调研报告跃升为政策蓝本;而豆制品研究团队以“二次浆渣共熟制浆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让“一粒豆子十亿元产值”的产业奇迹在舌尖绽放,央视镜头与教育部点赞共同见证“邵院智慧”的硬核力量。而今的邵院,正以“破土而出”的锐气,在传承中开新局。新进教师是这方热土上最鲜活的根系,你们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开拓创新精神,续写邵院新荣光。
老师们,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你们的加入为邵院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你们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以“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的初心为指引,深耕邵院教坛,扛起强校强国的神圣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壮举!
最后,再次衷心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愿我们的学校,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